课程改革的要义何在?
课程改革的要义何在
钟启泉
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的设计不仅要充分地反映了学校教师的教育追求和基本诉求,还要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与挑战性。
一、真正的课程改革一定是观念与体制统一的变革
课题研究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其究竟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我们追求的是真正的改革。真正的改革一定是观念与体制统一的变革,观念要变,体制要变,而且同步地变。观念与体制的变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方法与技术。我们国家尽管已经实行了10 年的课改了,但是相当多的中小学体制基本不动,一小部分的学校是乱动,这不是改革。曾经有人提起,要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怎么可能有机结合呢? 应试教育的本质是反教育。因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科是不等价、不等值的。数理化好就是好,只会唱歌、只会体育就是差。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9 种智力元素,所谓多元智力理论就是指9 种智力元素是等价、等值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试教育理念与多元智力理论完全是背道而驰。更严肃地说,应试教育背景之下的知识点教学简直是反动的。曾经发生一件事情令笔者感触颇深:一节高二的数学课上,班中只有一位学生会解一道数学难题,其他学生不会解,他不声张,保密。我感到很奇怪,下课以后我问他: 你为什么不把你解的方法告诉全班同学,大家一起来分享呢? 他非常坦然地跟我说:老师,这个不能说的啊,如果全班同学都知道解这个难题的话,那就等于说高考的时候增加了一批敌人。这就是应试教育。同伴不再是伙伴关系,是敌我关系,是你死我活、你上我下的关系。这样的例子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不在少数。因为应试教育告诉人们:知识要垄断,要控制,最好你们都不知道,只有我一个人知道,这是极端的利己主义啊! 信息社会都在讲知识是分享的,知识是合作建构的。即便是知识教学,从观念方面来说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所以,改革观念、改革体制,永远是第一位的。
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分化和统整要融合为一
课程建设创造性地执行,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来实施,这就引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提法。其实这三种课程不是相对独立的或者叠加式的:第一级为国家课程,第二级为地方课程,第三级为学校的课程。三者其实是融为一体的。如果从课程理论层面来说,分为三个层次:文本课程,国家或是专家制定的文本; 实施课程,教师要吃透国家文本课程,因为国家文本课程中体现了一个核心价值;再者就是学生习得的课程。
课程的分化和统整是课程研究永恒的主题。哪些要分化?哪些要统整? 它是变动的、流动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新课程标准打破分科主义的束缚,引进“领域”、“模块”的概念,提出了学科统整的课题。但事实上缺乏课程的分化与统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是今天修订过的新课程标准,尽管从发展趋势来看是对的,但仍然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逐步臻于完善。国际上定义课程标准起码有三个层面:1. 成就标准,就是要达到什么样的成就高度;2. 内容标准,通过哪些学科的门类来实现达到成就标准;3. 机会标准,提供怎样的学习环境,提出怎么样的评价机制等等。从这样的层面来看,上海的二期课改确有不足。针对课程管理中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机制,在这重重压力之下,教师基本上没有什么自由,无所作为,也缺乏必要的发展空间,而课程领导就是要打破这个东西,强调一种横向的互动,每一位教师都天经地义地有他的课程领导力,并且要和学生一起创造课程,否则教师就沦为了教学机器。但怎么优化课程领导力? 当然,学校教师也可以从自己的课程做起,从自己的学科做起。第一层面是兴趣、动机、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端正了学习动机就成功了一半;第二层面是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这是对理解力的分解,思考、判断而且有表达;第三层面是技能,观察技能、实验技能、交流技能和各种实务技能;最后一个层面,才是知识点的理解。所以我说所谓的课程革新、教学革新,首先要把教学目标颠倒过来,颠覆传统的应试教育,也就是于老师讲的育分和育人的问题。
三、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以质量取胜
在今日信息化时代,课程开发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以质取胜,而不是以量取胜。有所学校宣称自己开设了几百门课程,以为选修课程开发得越多,校长的领导力就越高、越强,其实不是这样的结果。一所学校经过多年的努力能够自主开发出一门精品的选修课程,这就很了不起。国际上实施成功的两种课程值得借鉴:第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中有必选,有自选。为什么要有必修、选修?保证有共性的内容和核心价值的落实,保证基本国民素养的形成,这起着主导的作用。第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从世界上一些顶级学校的情况来看,课程包括两类,一类是以知识概念为单元编织起来的学科课程;一类是以活动形式、问题解决、主题研究为单元编织起来的活动课程。这两种课程是等价值的。但是有些学校以为活动课程不需要考试,就没有价值。这是错误的。其实,这两类课程同样都有两个元素: 知识、概念;体验、活动。比如数学,十进位,什么是个位,什么是十位,直接告诉学生他们是不理解的,你得教他们做习题,所以真正好的数学、高质量的数学一定是两个元素非常好的结合,既有知识概念部分,也有活动体验的部分。同样的,之于活动课程,如何把活动的体验上升到科学概念的高度,这不就是和学科课程一样的吗? 国际上所谓的校本课程开发指的主要是活动课程。教育本来就是怎么使得学生头脑里面已经形成的认识上升到科学概念的高度,所以不要小看活动课程,两者是等价的。
四、家门口的好学校:保障每一位学生
学生的学习权利当今国际基础教育的潮流,就是要保障每一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有教无类,没有差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是宝贝,要保障每一位孩子天生就有的基本学习权。在发达国家,衡量一个基础教育的学校、衡量一个班级好不好,不是找几个尖子,而是看是不是保障了每一位学生,是不是保证了每位孩子的学习权利。所以在家门口的学校背后,彰显的是为社会公正而教,这是国际教育界非常推崇的教育信念,公立学校教师的公共使命就是为社会公正而教,为每一个儿童的发展而教,这是一个教育的信念,没有这个教育信念就不配当教师。
我们现在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不是说全国的老百姓都要让自己的子女上清华、北大?这不可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能为家长一些陈旧的、落后的意识形态所捆绑,而是要以教育思想的解放、儿童的解放和教师的解放为实际前提。所以,我最后对学校还有一个期待,就是现在有了一种诗意的设计,期待有一个创意的实践。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顶住应试教育的压力,真正从自己的改革实践之中闯出一片新的教育的天地,一个解放的天地———观念解放的天地、儿童解放的天地、教师解放的天地,这才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文章来源于《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第9卷 原文题目《课程改革: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教》)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汇聚新教育的创造,探寻好教育的真谛,分享追寻者美好,助力有缘人的梦想。守望新教育,追寻真教育。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